在與人互動的時候,障礙之一通常是遇到「為什麼對方會這樣想?他為什麼會這樣誤解我?」的場景。我們通常不會覺得是自己的表達或舉止有問題,而認為是對方的問題。
但也許實際情況並不是像我們所以為的「對方有問題」,而是其中產生了盲點。上述的情景,可以用以下兩本書中的觀點來說明。
《謝謝你的指教》的兩位作者道格拉斯史東與席拉西恩在哈佛法學院任教,並且長期於「哈佛談判專案中心」專研談判理論與實務,擅長解讀人的情緒與防衛機制。書中提到以下的情境:
別人在觀察我們時,會注意到我們自己看不到的地方,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間會存有差距。我們的盲點就是他們的熱點,當然,這並不表示他們的解讀就完全正確。而兩者之間的觀察差異就是讓盲點變成溝通斷點的因素。我們可能著眼於自己的意圖與想法,但對方只看到你的行為與影響,導致彼此無法對焦。就像圖中雙方都只“看到”虛線裡的範圍那樣。
而在另一本書《史丹佛人際動力學》中,作者大衛布雷弗德與凱蘿羅賓也提到,溝通中的三層現實:第一層現實,是我們自身的意圖,包括我們的需求、動機以及情緒。其中可能會有一些連我們自己都很難處理的「矛盾」--像是想表達我們對對方的期望,但是又怕關係受損。或者是很在意對方的行為,卻害怕失望等。
第二層現實則是我們具體展現的行為:包括言語以以及非語言的舉止、表情、動作、語氣。
而第三層現實則是對方受到的影響,反映在他的反應與回應中,也會透過言語以以及非語言的舉止、表情、動作、語氣展現出來。因此在地二層現實間產生交集。
《史丹佛人際動力學》要提醒讀者兩件事:
1. 通常溝通的雙方一開始只會明確知道上述三層現實中的兩層:像是「我」只會知道我自己的意圖(第一層現實)與我的行為(第二層現實),而「對方」則會知道「我」的行為以及對方自己的回應行為(第二層現實)以及對方因為我的行為所受到的影響—包括感受與反應(第三層現實)。雙方在一開始並無法完全確知完整的三層現實,必須要靠進一步的溝通才能釐清。
2. 兩位作者在第一層現實與第二層現實之間畫了一條界線,他們用打網球時中間的「網子」來比喻—溝通的雙方就像是網球賽裡的兩位對打的選手,不能跨越網子到對方的領域打球,指的是--「我」不能先預設「對方」因為我的行為必定會產生我期望產生的反應,而「對方」也不能單從「我」的行為直接斷言「我」的意圖一定是他所以為的那樣。
因此,深入的溝通有賴於我們察知自己或對方可能存在的盲點,以及去釐清溝通過程中完整的三層現實究竟為何。
#謝謝你的指教
#史丹佛人際動力學
#老查隨意讀